原標題:地方規劃密集出臺!推進黃河流域發展,重點瞄準這些領域
制定實施差別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貸等政策,推動資源要素向高產區域、高端產業、優質企業集聚。支持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打造行業平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化營商環境,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適用生產要素、公共服務資源以及支持發展的政策;
將加快城市群建設作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縣城為重點,按照適度集聚、聯動互補的原則,打造功能完善、產業集聚、特色鮮明的就地城鎮化承載新空間。
近期,沿黃各地陸續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共抓黃河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正在形成。
“地處黃河下游,工作力爭上游”
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是我國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
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流域總人口約1.6億。
黃河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和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到203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
這之后,沿黃省區陸續出臺了各自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
《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下稱《山東規劃》)是最新出臺的。2月15日,《山東規劃》對外發布,提出山東“地處黃河下游,工作力爭上游”。
黃河山東段長628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11.5%,流經菏澤、濟寧、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濱州、淄博、東營等9市,在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河海交匯區,是下游生態保護和防洪減災的主戰場,在動能轉換、對外開放、文化傳承等領域獨具優勢,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潛力巨大。
《山東規劃》稱,
街機遊戲
沿黃地區經濟發展資源型、重化型特征較為明顯,大多處于產業鏈條中低端,產業集中度不高。高端要素資源集聚能力不強,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新興產業引領作用不夠,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
對此,《山東規劃》提出,“培育優良產業生態”。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加大項目招引、自主延鏈、吸引配套力度,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服務全流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制定實施差別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貸等政策,推動資源要素向高產區域、高端產業、優質企業集聚。
山東還提出,支持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打造行業平臺,推動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產業鏈條整合并購、價值鏈條重塑提升、多業務流程再造集成、新型業態培育成長,構建若干以平臺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生態圈。實行“一群一策”,編制產業集群地圖,啟動“一條龍”培育計劃,推動重大項目與產業集群地圖精準匹配、快速落地。
甘肅沿黃流域人口和生產總值占該省比重都在80%左右。黃河在當地被稱為“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2021年10月印發的《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下稱《甘肅規劃》)稱,甘肅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沿黃流域生態基礎總體脆弱、水資源制約較為明顯、發展短板亟待補齊。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介紹,甘肅地方財力薄弱,基礎設施滯后,人才流失嚴重,市場主體活力不夠,投資增長后勁不足;產業倚能耗水特征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高,特色優勢產業相對缺乏,新舊動能轉換較慢。
《甘肅規劃》提出,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全國現代綜合能源基地。啟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建立省市聯動、多部門配合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引進體系,確保沿黃流域每年培育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0家左右。確定實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引進創新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盡快形成產業規模。
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城市
上述《規劃綱要》介紹,黃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沿黃各省區產業倚能倚重、低質低效問題突出,
線上牛牛
以能源化工、原材料、農牧業等為主導的特征明顯,
戰神賽特下載
缺乏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金外流嚴重,要素資源比較缺乏。
《規劃綱要》指出,另一方面,黃河流域最大的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沿黃各省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歷史欠賬較多。醫療衛生設施不足,重要商品和物資儲備規模、品種、布局亟需完善,保障市場供應和調控市場價格能力偏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解決這些問題,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城市。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沿黃各地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也將重頭放在縣域上。
今年1月公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促進條例》(下稱《寧夏條例》)近80條內容,幾乎條條對縣級以上政府提出要求。例如,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
牛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生態資源、產業基礎、特色優勢,推進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重點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應當建立健全先行區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引進激勵保障措施,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等加強人才培養等。
《甘肅規劃》也提出,“加快以縣城為主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縣城為重點,按照適度集聚、聯動互補的原則,打造功能完善、產業集聚、特色鮮明的就地城鎮化承載新空間”“鼓勵有條件的臨近縣區聯合打造建設產業園區”。
2021年9月公布的《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提出,支持和引導市、縣(市、區)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根據河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狀況,制定流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強化產業支撐,全面推動一二三產高質量發展,根據本地資源、要素稟賦和發展基礎做強主導、特色產業,統籌抓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謀篇布局。
建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補償機制
黃河流經區域多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年均徑流量僅相當于長江的6%,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和長遠發展面臨的最大剛性約束。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與其它規劃不同,各地出臺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在水資源保護、合理利用和分配上也有明確的要求和具體規定。
《寧夏條例》規定,自治區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ATG惡魔血域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人口和城市科學合理布局,推動產業體系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天然水與再生水、常規水與非常規水,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合理配置生產用水,實施深度節水控水,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資源配置利用效率。
《甘肅規劃》也提出,嚴格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堅決遏制“造湖大躍進”。建成一批節水標桿園區。
在日前舉行的《黃河保護與發展報告》發布會上,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趙建吉表示,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戰略,應著力改善水資源粗放管理局面,嚴格實行用水控制;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要突出因地制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是穩步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建立區域產業協作機制。
中科院地理所知識創新基地首席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董鎖成認為,黃河上中下游應建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補償機制和制度,以及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建立健全全流域統一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方案。在水源補給區大力增強生態保護主體功能,在黃河上游注重保護發展,在黃河中下游積極進行綠色優化發展,通過國家轉移支付、中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共同支持上游地區荒漠化治理、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比如,基于甘南州是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可以甘南州瑪曲和碌曲等縣為主體,協同若爾蓋濕地建立國家生態特區,開展藏區綠色現代化試點。建立以中央財政為主、社會資本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國家黃河首曲草原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設立黃河上游水源保護基金、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和綠色發展基金。
董鎖成還建議,建立黃河流域綠色生態經濟體系,
RSG雷神之鎚試玩
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現代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集中布局現代智慧高科技產業。探索建立防沙治沙與沙產業協同發展長效機制,按照“誰治沙、誰受益”原則,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珊珊
文章源自於新浪網,